食堂窗口的家风“密码”
时间:2025-03-30
浏览次数: 次
初遇王书记时,他正用勺子把刚出炉的半盆红烧肉的浮油撇进保鲜盒:“明天煮面条时浇上,比新熬的猪油还香”。看着他饱经风霜的手熟练分拣着食材边角,恍惚间与记忆里父亲的筷子重叠。去年除夕,父亲用筷尖将最后一点肉汁刮进米饭时,眼角的皱纹都漾着郑重: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”。
在家里,父亲的餐盘永远光可鉴人。外出就餐时,他总像精算师般规划着分量。“不够再添”,这是父亲最常说的一句话。母亲也会施展“魔法”,剩下的米饭在她手中化作金黄的蛋炒饭,蔫巴的青菜经白醋点化竟成爽口凉拌。妈妈笑着说:“剩菜只要用心做,也能变成美味。”妈妈的“剩菜料理”不仅让我们家的餐桌从不浪费,也让我明白了勤俭的真正含义——它不是简单的节约,而是对资源的尊重与珍惜。
如今项目部的工地食堂,墙上“光盘英雄榜”的红旗猎猎作响。工友们取餐时,常会对着食堂每天更新的节约数据会心一笑。上周暴雨天,我看见电工大叔就着红烧肉汤汁吃完最后一粒米,那仰头喝汤的姿势,分明是父亲在千里外的回声。食堂角落新添的食材边角料回收筐,是王书记自己编制的,此刻正盛着翠绿的芹菜根和浑圆的萝卜头,等待明天化作鲜美的腌菜。
当今,提倡“勤俭节约,不浪费粮食”的家风,显得尤其重要。即使物质条件变好了,我家还是将勤俭节约贯穿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,从精打细算的生活开支到节约用水用电的生活习惯,都体现着勤俭节约的理念。
当离开办公室时关灯的自觉与父亲刮净的餐盘在时光中辉映,当母亲的巧思化作食堂墙上每日更新的数据流,我触摸到了那些融进柴米油盐的精神图腾,它们正以新的姿态在钢筋水泥间生长。感谢父母教给我勤俭节约的品格,让我受用一生,幸福久长。(刘晓静)